奥funs | 在这里造座“山”,这有山!
02
2023-10
图片
图片

 

在开业前夕,「这有山」采取了限流措施,限制游客数量,以确保安全和舒适度。但在开业当天,尽管采取了限流措施,「这有山」依然吸引了大量长春市民和游客前来参观和购物,导致人流量过大,有些地方出现了拥堵和排队的情况。因此,有长春市民调侃说,「这有山」应该改名为“这有人”。

「这有山」的建筑风格独特性是引起行业内更广泛关注的原因之一。其以山为主题的建筑设计和内部装饰,给人一种全新的视觉冲击和感受,引起了人们的兴趣和好奇心。

 

图片

 

脱胎于传统的购物中心

「这有山」是一个由传统商业地产人打造的商业综合体,但是它已经不属于传统意义的购物中心,因为它的建筑形态和设计理念已经突破了传统商业地产的范畴。

据了解,「这有山」的建筑风格是由设计理念推导而来,旨在把最好的逛街体验移植进来,因此构建了如山如街区一般的建筑形态。这种建筑形态不同于传统的购物中心,它更加注重消费者的体验和情感共鸣,通过独特的建筑设计和内部装饰,为消费者营造一种全新的购物和休闲氛围。

在「这有山」内部,除了传统的商业业态之外,还引入了一些线上品牌和网红店铺,以及一些传统文化和艺术表演,这些独特的元素为消费者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购物和休闲体验。此外,「这有山」还采用了智能化管理和数字化营销等方式,提高了运营效率和管理水平,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好的服务和体验。

 

图片

 

那么什么是最好的逛街体验呢?

在「这有山」项目总设计师王三石眼中,被验证最有吸引力的逛街体验是传统街市,像北京王府井大街、上海南京路、成都宽窄巷子等。这种逛街体验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文化氛围,能够给消费者带来一种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因此,「这有山」在设计上也借鉴了这种传统街市的元素,通过构建如山如街区一般的建筑形态,为消费者营造一种不同于传统购物中心的感受和体验。

 

图片

 

这种立体化建筑动线的设计逻辑,可以用“竹签串糖葫芦”来理解。

在这个比喻中,竹签代表了建筑内部的动线设计,而糖葫芦则代表了动线所串联的各种内容或功能区域。这种设计方式使得建筑内部的空间布局更加有机和高效,同时也增加了各个区域之间的连接性和互动性。

 

图片

 

「这有山」的设计理念确实是由单一动线串联了所有品牌店铺及建筑景观。这种设计方式可以使得消费者更容易到达每一个品牌店铺,同时也提高了各个区域之间的连接性和互动性。通过单一动线的设计理念,「这有山」还节约了大量交通动线的面积,使得商业综合体的空间利用率更高,提高了得铺率。

有业内人士评价,当前购物中心布局体验式内容,大多数都是在平层空间中探索,而「这有山」则是通过实现项目硬件结构场景化,在立体空间中尝试完整地呈现体验式内容。这种设计方式打破了传统购物中心的平层空间布局,通过立体化的建筑设计和内部装饰,将不同的商业业态、文化展示、休闲娱乐等元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丰富多样的立体化空间体验。

 

这有山,不止有山

「这有山」的设计理念确实让消费者可以体验到不同的风景和短途旅行的乐趣。通过上山路的设计,消费者可以一路爬山而上,领略到不同风景,感受到自然的美和舒适。

 

「这有山」的品牌落位逻辑也是其独特之处。通过内容组团的方式,将不同的品牌和业态按照不同的主题进行组合,形成了多元化的品牌内容,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加丰富和多样化的购物和休闲体验。

内容组团的含义是指将不同的品牌和业态按照一定的主题和逻辑进行组合,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发挥品牌协同效应,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在「这有山」中,通过由“竹签串糖葫芦”的建筑动线串联,品牌店铺不再孤立存在,而是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这有山」规划了六个内容组团,包括休闲逛玩组团、小吃街组团、嘉年华组团、聚会餐组团、电影院组团和夜生活组团。

休闲逛玩组团是「这有山」规划中的一个重要内容组团,主要围绕咖啡、书吧、甜品店、奶茶店、杂货店等休闲业态进行规划,将边逛边体验的特质发挥到极致。

小吃街组团是「这有山」规划中非常有特色的一部分,聚集了多个在长春有口碑或者神秘的小店,目标是打造代表长春的小吃目的地,为消费者提供地道的长春小吃和特色美食。

 

图片
图片

 

小吃街组团和嘉年华组团是「这有山」商业综合体中的两个相邻的组团。而嘉年华组团则是一些游乐设施和游戏项目的组合,包括过山车、碰碰车、打气球等等,适合家庭和年轻人游玩。

聚会餐组团是「这有山」规划中的一部分,旨在打造一个适合聚会的目的地,让消费者在享受美食的同时,也可以感受到独特的建筑氛围和艺术文化。

电影组团是「这有山」商业综合体中的另一个重要内容组团。这个组团的主要特点是各个影厅被打散并重新构成山顶剧院街主题街区,每个影厅都具有独特的主题风格,并且穿插着特色主题小店,为消费者带来更加沉浸式的观影体验。

 

图片
图片

 

夜生活组团是「这有山」商业综合体中的一个非常有特色的组团。这个组团落地在山洞回廊区域,两侧是山洞回廊,经常举办各种舞会、演出、展览、夜市及街头文化等活动,吸引了大量的年轻消费者前来参与。在这个组团中,消费者可以找到各种新奇的品牌业态,例如这有山theHill·玻璃工作室、这有山赌石、香蕉男士油头、执匠机车制作等等。这些品牌业态不仅为消费者提供了独特的购物和娱乐体验,同时也增加了「这有山」商业综合体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图片
图片

 

根据内容组团逻辑,「这有山」成功地完成了东北商业地产市场上的招商奇迹,实现了百分百的招商率,并且引进了多个长春首店,例如星巴克甄选店、路米诺思面包店、呷哺呷哺白玉兰店、一甸丝路、苏木餐厅、黑猿餐厅、180°转身照相馆、猫的天空之城、金色三麦精酿啤酒餐厅、隐形宇宙酒吧等等。

 

图片

 

「这有山」商业综合体在规划品牌时,鲜有服饰零售类品牌的身影,这实际上是一种差异化和错位经营的策略。由于紧邻万达广场(长春红旗街)和欧亚商都等成熟期商业项目,「这有山」在品牌选择上必须与这些竞争对手有所区别,避免直接竞争。

 「这有山」商业综合体通过舍弃服饰零售类业态,打造了与众不同的品牌组合和业态布局。这种差异化和错位经营的策略赋予了「这有山」更为有趣的灵魂,吸引了更多的消费者,并为消费者提供了独特的购物和休闲体验。从实际经营效果来看,「这有山」第一张成绩单显示90%的商户缴纳了提成租金,这表明该商业综合体的经营效果非常不错,得到了商户们的认可和信任。这也进一步证明了「这有山」商业模式的成功和可持续性。

 

离开城市,这有山

「这有山」是一个独特的商业综合体,它被开业就被评为4A级景区,这表明它在设计和运营方面都取得了成功。

在进行整体创意规划阶段,“不用离开城市,这里就是远方”成为了「这有山」项目的设计基调和文化内核。这一理念旨在为城市居民提供一个不同于常规商业场所的体验,让他们在这里感受到远离城市的喧嚣和烦扰,享受到放松、自然和宁静的氛围。

简单来说,「这有山」项目团队希望通过这个商业综合体,在城市的核心区域为消费者带来一种远离城市喧嚣和压力的体验。

为了实现项目团队的目标,设计团队在大约7万平方米的建筑空间内,利用山坡和山洞两种不同的建筑形式和风格进行设计,并布局了多个建筑景观点。他们将项目打造成为了具有强烈年代感的现代山丘景区小镇,从而为消费者带来一种仿佛身处远方的体验。

 

图片

 

位于「这有山」项目制高点的问蟾亭是整个商业综合体的核心景观,也是消费者可以俯瞰整个项目的最佳观景点。登上问蟾亭,可以纵观整个「这有山」的全景,感受到这个独特商业综合体的美丽景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图片

 

在「这有山」的独特景观中,游客们可以体验到一种别具一格的祈福仪式。这个仪式的主角就是三足金蟾,一个富有神秘色彩和深厚文化内涵的生物。游客们可以手持纪念币,向三足金蟾投掷。如果能够击中蟾蜍嘴中的叮当,便完成了一次具有仪式感的祈福。这个过程不仅富有娱乐性,更让游客们在游玩的同时,享受到一种神秘的、具有文化内涵的体验。

从商业角度来看,问蟾亭作为「这有山」项目的核心景观和特色景点,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功。项目团队预估全年门票收入能够达到五百万左右,这表明问蟾亭在吸引消费者和创造收入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望山亭是「这有山」项目中另一个重要的景观和公共区域。它位于整个山坡动线的末端,是一个能够让游客休息和欣赏全景的区域。它的位置使其成为一个重要的观景点,能够一览无余地看到整个山坡的全景。

 

图片

 

问蟾亭和望山亭两亭相对,互望全景是典型的景区设计手法。

「这有山」作为一个创新的商业综合体,没有可以直接遵循的经验。在设计过程中,团队需要进行大量的探索和研究,不断尝试新的思路和方法,以实现项目的独特性和差异化。

根据项目相关负责人的透露,「这有山」项目在规划设计时,原本计划在四层到六层区域开设店铺。然而,经过综合分析,包括动线分析、项目属性等因素的考虑,打造一间客栈似乎更为适合。

 

图片

 

由此,「这有山舍」便诞生了。作为「这有山」项目的一部分,「这有山舍」主要为游客提供休憩住宿服务。它位于项目的较高楼层,拥有良好的视野和通风,为游客提供一个舒适、宁静的住宿环境。同时,「这有山舍」也与项目的其他区域紧密相连,方便游客在逛累了、玩累了的之余前往休憩住宿,实现了「这有山」的旅游体验闭环。

 

图片

 

「这有山」的设计理念打破了传统的Shopping Mall模式,不再依赖盒子、环廊、顶棚、扶梯等元素来构建购物环境。相反,它创造了一种全新的设计手法,将景区、传统街市的体验感完美地移植到了商业综合体中,同时还可以将任何有吸引力的元素组合进来,为消费者带来前所未有的购物体验。

王三石的言论表明,「这有山」的设计理念对业内产生了很大的启发,这种独特的建筑形式和体验感也为行业带来了新的思考和可能性。他相信,随着建筑形式的进一步解放,这种创新的设计理念将有机会进入到更多的购物中心中,为消费者带来更多有吸引力的内容和体验。

 

如何定义,这有山

「这有山」的操盘运营者们面对外界的好评显得非常坦然,他们并没有因为这些好评而满足或者骄傲自满。相反,他们对于项目的未来持有一种谨慎的态度,意识到在项目进入成熟期之前,还不能确定「这有山」是昙花一现还是具备参考价值的创新先例。

王三石提出的标准也为「这有山」的可持续性提供了保证。他强调,「这有山」不仅仅是一个场景硬件的体验式改造尝试,更重要的是通过不断的内容升级调整,吸引客人前来,从而确保项目的可持续性。

这样的「这有山」,你是如何定义的?